賀 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教保組長 趙婕妤 榮獲『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5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跨專業服務績優人員表揚活動】』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婕妤  

19歲高職畢業後我就來到「第一」工作,一晃眼已經過了25年。最先接觸的是腦性麻痺極重度障礙的孩子,在學校幾乎沒上過特教相關的課程,第一年上班我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深怕技巧不對會弄傷這些脆弱的小朋友,所幸「第一」有良好的制度,每個班級都有一位資深導師帶領,讓我有時間一邊做一邊學,而且週末時常有教育訓練的課程,幫助老師在專業能力上不斷成長。

  1996年基金會為了擴展對腦性麻痺幼童的服務,從香港引進引導式教學法,我成為第一批師資。有別於以前只是單純幫孩子做復健,引導式教學強調把復健動作融入日常生活中,譬如我們常常會把兒歌的歌詞改成復健的動作,於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就會變成「手在哪裡?手手抓好」。

  引導式教學同時訴求團隊合作,所以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家長都會進到班上,家長跟著老師學,治療師協助老師將訓練目標排進課程裡,過程中伴隨著很多的溝通與協調,雖然很挑戰但很值得,因為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兩年前過年我到琪琪家作客,琪琪是16年前被我帶過的孩子,沒有口語和視力,是極重度障礙者。記得那天琪琪媽媽語帶欣慰地跟我說:他現在還是用我當初教他的方式,幫琪琪翻身,琪琪的所有生活常規都是在「第一」學會的。來自中國大陸的琪琪媽媽說,他很感謝「第一」的老師把他當家人一樣對待,「第一」就像是他在台灣另一個家。

  小秋媽媽也給我相同的回饋,他說,當初若沒有「第一」的陪伴他可能撐不下去,只有「第一」老師會主動關心他、聽他說心事。去年底小秋動胃造廔手術,我去醫院看小秋,十多年沒見小秋依然認得我,記得小秋小時候,咀嚼能力差不喜歡吃東西,為了促進他的食慾,我每天費盡心思幫他加菜,今天吃蘿蔔糕、明天改吃麵線,後來他變成每天都在期待午飯時間的到來,隨著身體一點一滴的進步,小秋和媽媽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我與小秋媽媽的關係就像老朋友一樣,很久不見也不會覺得生疏,小秋媽媽常說:「在『第一』的時光是最快樂的。」

  我喜歡「第一」的原因在於「第一」有很多典範可以學習,在學習型主管底下工作,你也會變得更積極、更願意付出。因此現在擔任教保組長的我也期許自己貢獻經驗,來提升中心教保員的服務知能及正向工作的理念,用老師們的成長換取更多身心障礙兒的進步與幸福,是投資報酬率非常高的一件事。在「第一」工作的這25年,我常覺得是這群可愛的孩子成就我在特教領域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