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台灣馬術治療中心) 三年前,我們在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要求,要接受馬術治療的小孩一定要三歲以上,因為這個年齡的小孩骨骼上的發育允許他能夠跨坐在馬背上。2006來自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卡羅爾霍納賽克醫師(Dr. Karol Hornacek)在第十二屆治療性騎乘國際會議上第一次提到嬰幼兒馬術治療。他提倡七個月大,有發展遲緩現象的小孩,可以較容易透過馬背上不同的姿勢來達到肢體的發展如四肢獨立運動、側坐、爬、坐、走及精細動作。 至於要從那一個姿勢做起,要看小孩子的發展年齡、他的障礙類別及臨床診斷而定。在馬術治療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嬰幼兒的情緒反應(哭、笑等)以及他們的運動表現(頭部掉下來、倦態等)。他建議,發展遲緩嚴重的個案應該從「橫趴」的姿勢開始,而且要經常安排短暫的休息。這是一種降低張力的姿勢,因嬰幼兒通常張力比較低,所以之前較少使用,不過一般來說,小孩對這個姿勢的反應是良好的。 「橫趴」時,就算眼睛看不到,小孩會經常把頭往馬走的方向轉,故可藉此訓練其頸項的運動。
在馬匹前進中所產生的離心力幫助小孩發展爬行的動作。我們觀察,橫趴的姿勢很適合訓練小孩頭部控制的能力。我們也發現,平常不喜歡把頭往右邊轉的小孩,如橫趴往左邊的話,會把頭往右邊 — 往馬走的方向 — 轉。在我們中心還有一個個案在肺部纖維化之後本來要靠呼吸器,不過經過三堂她橫趴在馬背上的課程之後,竟然可以離開呼吸器八個小時! 接著,可以讓小孩直趴在馬背上,先選擇把頭往後面(與馬匹走的方向相反)的姿勢,膝蓋跟手肘要稍微彎曲。小孩子在爬行中要使斜角的兩個肢體如左手跟右腳一起動,因此可以讓斜角兩個肢體彎曲多一點,以便小孩比較清楚地感覺到這種運動模式。 「跟馬匹不同方向直趴」
大約四個月之後,基於發展年齡及治療的成效,有一些小孩已經可以坐起來,用手肘及手心撐著。大約八個月之後,小孩可以用正確的坐姿跨坐在馬背上。如個案無法自己坐或控制頭部,就建議用「雙貼」的方式,不過個案不應該真的「貼」在治療師的身上而是治療師協助他,讓他盡可能自己出力挺背。 以神經學來看,馬術治療特別適合運用在早療階段,尤其對腦性麻痺兒童或神經系統異常的個案來說,效果最佳。英國籍的老師Anita Shkedi在台灣馬術治療中心2009年9月舉辦的講習中也強調,馬匹可以被視為「巨大而移動性的觸覺面積」,馬匹會使個案的感覺意識提高,幫助感覺統合。 有一定控制能力的個案可以「跟馬匹同方向跪著」來訓練趴行的動作, Anita Shkedi示範。 |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第一」成立33年,是全國第一個由專業人士創立的心智障礙者非營利服務機構,提供學前幼兒的早期療育、15歲以上成人的自立生活訓練、就業輔導、中高齡安養住宿服務為主的全方位服務,目前附設11個直接服務中心,加上服務台北市及新北市的社區裡的個案及家庭,每月服務逾千名不同年齡層的心智障礙者。此外,本會亦設有身心障礙輔具資源中心,提供有需要輔助器具人士輔具評估和購置建議、租借與維修等。
歡迎您透過這個blog認識「第一」童心寶貝的點點滴滴,並期待有您支持我們的服務,一同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
- Jan 22 Fri 2010 10:37
文章分享~馬術治療在早療的階段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