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篇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有個特別的「三日志工」傳統,許多資深的「第一人」最初都當過3天志工,未料就此一頭栽入特教和社福領域,一晃就是三十多寒暑。他們見證了第一的改變,自己的生命也在這裡得到栽培與造就,並用上千個3天,陪伴他人生命成長,創造了無數個「奇蹟」。
第一基金會現有9所發展中心和3個團體家庭,各中心和家庭的主任從最「資淺」的任職年齡10年到與第一同歲的35年,清一色皆從基層教保員做起,非特教或社工科班出身的大有人在。愛立發展中心主任莊碧環畢業於農校、崇愛主任周詩儀學的是室內設計;愛智中心主任黃玫玲專長為服裝設計,第一基金會行政中心兼三興團體家庭主任陳淑芬,之前任職公部門,主責的業務正是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管理,算是第一的「長官」。
民國七○年代「楓橋新村事件」喧騰一時,當時第一基金會擬遷入現址,引起居民激烈抗爭,事情演變到最後,甚至由總統府方派出警力保護第一的老師和心智障礙孩子進駐社區。這段往事,卻促成了博愛主任黃靜香與第一結緣。家就住在附近的黃靜香某天好奇繞到基金會看看,「嗯,這樣的工作也許我可以試試看?」於是去當三天志工,一星期後,因始終未得到是否被錄用的通知,乾脆自己「厚著臉皮」去電詢問,就這樣,原本是家庭主婦的她來到第一已逾30年;而目前第一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古玉嬌,正是她還是新人時的「嚴師」。
用「命中注定」描述和第一的緣分,服務年資與第一相當、恆愛主任林淑芳社工系畢業後,跟著學姊首次來到那時還位於延吉街地下室的第一辦公室,因和想像中的職場環境差距太大,加上一心嚮往薪資和社會地位皆較高的醫療機構,勉為其難下,先試做了三天志工,沒想到,反而成了第一的「元老」。
服務於恆愛的張菁倫,是第一最「年輕」的主任,配合身心障礙機構設置標準修法,機構須配備一定比例的社工員,第一首次召募社工督導,正巧本身對身心障礙領域有興趣,經過三日志工試用期,雙方一拍即合。
「三日志工」彷彿一只散發出光環的魔戒,將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圈在一起;而師徒制和專業訓練,則是將教保老師牢牢吸引住的另外兩道光。
原本服務於社區小型全日型機構,機構結束經營後,戲稱自己是「嫁妝」跟著學員們「保送」到第一,莊碧環在第一看到對身心障礙孩子的用心和真誠,基金會提供的大量專業在職進修機會,更讓她功力大增。包括愛立和其他發展中心,現在已是眾多學校、國內外機構爭相參訪和學習的對象,其專業已做出口碑,在心智障礙社福領域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中和主任邱錦艷初到第一時,對身心障礙者的概念完全一片空白。猶記得她在教室看到三名唐氏症兒,大受震驚,心想:「一個家庭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已經很可憐了,這個家庭竟然有三個!」殊不知,唐氏症寶寶由於基因關係,面容多相似,卻讓人誤解以為是一家人。20年來,她早已從特教「素人」變成「達人」,歸功於在第一接受到的扎實訓練,也從中看到自身的成長和責任。
周六日馬不停蹄的上課接受裝備,已是第一老師們習慣的生態,但在一個工作岡位做久了,有時也難免倦怠?三度動過離職念頭,黃玫玲剛從學前特教班轉調職訓班時,「學生連荷包蛋都煎得比自己好,是要怎麼帶職訓班?」焦慮大到讓她想遞辭呈;第二次則是為照顧父親,希望換到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工作,結果調到板橋愛智,「確實是離楊梅家近一點」。
悠遊於教學第一線的周詩儀,對管理職也曾心生抗拒。教學時,經驗可傳承,也較有成就感,但帶領新人,首先面對的衝擊就是「世代交替」。每逢人事處裡上遇到瓶頸或挑戰,她就會去看看中心的孩子,提醒自己這份工作對一個生命是有意義的,對自己是有價值的,「把內心的部分拿出來看一看,想想當初為什麼要在這邊工作?」夥伴的支持,則是另一股幫助她堅持下去的力量。
隨著社會進步,如今的身障社福資源與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某些作風較為強勢的家長也讓第一的教保員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但第一還是從未改變過「熱忱、專業、陪伴」的初衷。莊碧環的母親曾不解的問女兒:「啊這樣的孩子,甘教得會嗎?」,莊碧環認為「大不了豁出去了,就教一世人吧。」周詩儀說:「這裡就像一個家,一個家沒有家長,孩子們怎麼辦?」從三日志工到數十載無私的付出,第一孩子前進的道路上總有熒熒燈火照亮著,那持燈者,就是第一的主任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