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為輔導員協助個案作轉銜適應給予情感支持-1  

第一行為工作室是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處理心智障礙者嚴重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服務方案。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往往重大影響自身或他人的生活品質,甚至造成個人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威脅,於是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第一行為工作室」,希望藉由專業輔導團隊的投入,協助心智障礙服務機構、育幼院、職業重建中心社區社工、案家等提升「正向行為支持」的專業知能,並實地協助轉介單位了解行為累積和愈趨嚴重的原因,進而協助形成一份完整的行為支持計畫,包含目標執行策略,以及現場示範輔導技巧和陪伴轉介者,降低挑戰性的行為情緒問題對個案及其週邊人士生活的困擾,再漸進轉變為可被接受的行為。

 

   第一行為工作室是在89年由台北市教育局補助下成立輔導學校系統,停頓2年後,94年在UBS瑞銀集團大力支持下重啟爐灶輔導社福機構,97年起改由社家署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跨越台灣本島和離島,幫助全台有雙重診斷服務對象(心智障礙併有嚴重情緒行為問題或精障者),跨專業行為團隊(精神科醫師社工治療師行為輔導員)走入各申請單位,協助工作人員或家庭使用各種有效的行為支持策略,俾利個案得以重建行為。當然,重建行為是一條漫漫長路,但,行為團隊總是針對有心的單位耐心陪伴輔導,逐漸看到一點曙光。

 

   而工作室的工作對象也也逐步從社福機構擴展到學校社區和醫院個案,從幼兒、學童青年到中高齡者,個案的生活環境改變外,行為型態也逐漸複雜多變,造就行為工作室的伙伴們在專業與能耐上更上層樓。

 

與兒少保社工合作 協助受暴兒童青少年

   99年左右工作室行為輔導員也開始進入醫院病房,協助精神病況趨於穩定的心智障礙者進行行為訓練,在醫院環境中培養個案出院後的適應行為,接著陪他們轉銜,順利返回家庭或福利機構。105年第一行為工作室更開啟一扇新頁--開始和台北市的兒少保社工合作,服務併有智能障礙或自閉症的受暴兒童與青少年。

兒少保護個案人人遭遇坎坷,在不同的環境(寄養家庭或兒少機構)中掙扎,勇敢的成長,只是這群孩子中,有一群還併有智能障礙、自閉症、過動等障礙,相較於一般受暴兒童,他們的重建之路更形艱辛,有時候因著本身的障礙丶受暴後的混亂丶再加上難纏的情緒行為問題,這類受暴兒童青少年往往都難有容身之處,而第一行為工作室加入助人的行列,幫助寄養家庭丶兒少機構以及就讀的學校更多認識這群孩子,教導主要照顧者有效的教養知能,陪伴寄養家庭、機構、醫院丶學校和被寄養的孩子們彼此適應,在孩子們的重建路上互相成為天使。

 

生根的浮萍小辛

   由於家暴的議題,小辛由政府社工接手,但不論是在寄養家庭還是兒少機構,智能障礙中度的他總是個棘手照顧的少年,讓受託家庭或兒少機構無法照顧的原因倒不全是智能障礙的問題,而是狂燥多變的精神症狀、起伏不定的發飆情緒和脫序混亂的行為,也因此兩年多來,小辛大多時間是在醫院的精神病房內渡過。

   小辛在醫院穩定治療後,行為輔導員即進入病房先和小辛建立關係,也為他日後可能出院的生活,運用「結構式教學法(TEACCH)」在病房內先練習作息結構化,同時安排小辛運用個人工作系統的模式培養他操作型的靜態休閒活動,幫助小辛先慢慢學習「自處」。一直到醫院評估小辛可以準備出院,工作室團隊先與後續可能接手的兒少單位個案研討,幫助接手單位詳細認識小辛,而行為輔導員也陪同小辛白天到兒少機構學習適應,待逐漸熟悉新機構的人和環境後,工作室輔導員甚至陪著小辛到機構過夜,習慣出院後可能的生活。

 

培訓機構人員具備照顧能力 扭轉麻煩為祝福

   出院後二名行為輔導員陪著小辛住在兒少機構訓練主責社工與保育員在短時間內鍛鍊自己成為具備行為專業的照顧者,整個機構工作人員都開始學習「正向行為支持」,並定期個案討論,除了把行為支持的專業知能學好用在小辛身上,更類化運用在其他孩子身上,原來小辛和他的困難不是上帝丟給機構的麻煩,而是從來未曾想到的祝福。

 

   當然接下來不會一路平順,小辛時而發病、時而使用激烈的行為操控機構人員(如,作勢跳樓、拔掉自己腳上大拇指指甲等,要脅上廁所的保育員快快出來以證明她是愛他的;半夜不睡把客廳沙發推倒、全身脫光發狂大吼大叫等),隨著他對新機構的信任和喜愛,行為輔導員指導機構使用「行為契約」和「行為檢核表」,讓小辛表現更多適應行為,好留在他喜歡的機構裹。因為小辛開始知道若能夠把自己的手腳管好,他有更多點數可以兌換許多好吃好玩的活動;倘若在行為上無法自我管理,那只好再回醫院住院,剛開始無所謂的小辛在幾次來回醫院與機構之間,從經驗中他具體學習到要為自己所想要的生活型態負責任,為了留在社區過吃喝玩樂的生活,小辛更用心管理自己的行為。

   為了加強小辛在行為上的自我管理,穩定回診的醫療處遇讓他儘量不受躁鬱之苦,除了病況不穩提前回診外,工作室建議接下來是讓小辛可以走出、住院或是返回兒少機構的模式,小辛從週一至週五在學校和機構表現良好的行為管理,週末則至一般家庭過家庭生活。

   今年三月底開始,小辛從每月一次的家庭日進展到每週一次的家庭日,他很享受在家庭日與寄養家庭的互動,也能曝露在一般的家庭環境中(到處充斥著食物飲料)維持正常作息與合理行為(小辛原本對飲料幾乎有成癮般的痴狂,行為訓練了一年多學習控制喝飲料的行為)。在行為與情緒日漸掌握的小辛,開始要進入下一個心理修復的旅程。

 

訂定傷心時間 與個案約定時間結束傷心收工

   小辛心裏的創傷總是在他快快樂樂進行活動時像賊一樣的溜進他的心房,偷走他眼前的幸福,瞬間變得癲狂,忽笑忽叫狂笑不止、大吼訐譙,看在別人的眼裹是害怕,看在行為輔導員的心裏是心疼。隨著家庭日漸趨穩定,小辛開始在吃飯時或活動中會主動聊到以前的日子,例如他沒有母親、爸爸把他留在家裹,他很害怕一直哭、父親把他的頭壓在裝水的臉盆裹要溺死他。

   五月底的家庭日,行為輔導員在小辛的作息表內加入了一項行程「傷心時間」,小辛和行為輔導員每天晚上點心時間和洗澡前會一起認真傷心,輔導員讓小辛決定要傷心三十分鐘還是十五分鐘。小辛很認真的想了想,慎重的決定十五分鐘,因為他怕沒時間吃點心喝飲料;除此之外,小辛還挑了兩首主題歌,一首是鄧麗君的「把我的愛情還給我」,另一首則是張惠妹的「想哭也哭不出來」,很符合他的心境,一邊唱歌一邊聊,氣到不行時就一起丟娃娃在沙發上,一邊訐譙一邊丟娃娃,也把心裹不愉快大聲說出來,小辛說他最恨被打,所以我們一起駡打過他的老師和打過他的爸爸,直到計時器響起,傷心時間該結束了。

   那個隨時能忽笑忽哭的小辛開始變少了,有時候情不自禁又要哭笑起來,行為輔導員在旁問:「想到什麼了?」,小辛很有默契的回答:「我想到打我的老師」,自己又接下去說:「等傷心時間我再來好好傷心」,輔導員按讚的回應:「對,我們晚上再認真的一起傷心」

 

後記

   對第一行為工作室的團隊而言,行為情緒工作應該是預防重於治療,而且是愈小著手效果愈好,沒想到去年上帝給工作室開啟的新路是如此特別,這一年家防個案每個孩子都有著他們自己的血淚,我們很榮幸能為這些孩子的生命盡一分心力。

arrow
arrow

    di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