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嬿 /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行為工作室督導
驚聞日前捷運男子自閉症患者的恐慌事件,看到大家恐懼戰兢的反應,真是令人不捨!
不捨計算機男孩,因為他──沒錯!
不捨被碰到敏捷防禦拿起滅火器的人,因為他──也沒錯!!
不捨倉皇逃路的乘客們,因為他們──更沒錯!!!
計算機男孩是一位自閉症患者,根據2012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表示,在美國每88人中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2)。借用如此的盛行率,那我們在一列捷運中遇到一兩位乘客是自閉症朋友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
既然相遇是常有的事,那麼花點時間認識他們就更理所當然。
通常在二歲半至三歲之前就可以發現自閉症兒童在語言、人際、行為或興趣等的特別情況,有的人在語言理解上聽到卻難聽懂,有人在人際互動時無法了解非口語訊息(如,眼神、手勢等)而因此會錯意、表錯情;此外常見拍手(hand flapping)、前後搖晃等動作,還有常被提及的固著行為(如,定時定點一定要做固定的事等),亦或無法彈性調整作息活動而焦慮大怒等,讓身邊照顧者或社區人士一頭霧水。此外,有些自閉症朋友念茲在茲的是自己很感興趣的話題或事物,與人交際時也淘淘不絕的高談闊論,無法顧及旁人感受或反應,導致人際關係發展受限。
自閉症患者終其一生伴隨著腦部功能異常所造成語言、互動或行為的困難,容易引起大眾對這些朋友產生怪異、危險等害怕的刻板印象。有些電影或報導多半強調自閉症者的優勢天賦(如,電影雨人對於數字方面天賦異稟、記憶力驚人等),然而這些常被報導的天賦在日常生活中較難派上用場,反而在有限的溝通或僵硬不順暢的相處中,辭不達意、溝而未通等誤解讓彼此多了猜忌與挫折。
如實認識在我們身邊的自閉症朋友可以減少彼此間的衝擊,雖然與人相處有著不同的能力表現,他們看似平靜木訥的表情或無法理解的行為中,有人以為自閉症患者是無感的,其實他們內心仍舊和你我一樣,擁有喜怒哀樂的感受與期待,我們的不認識錯解計算機男孩的行為,更遑論彼此間正向的互動。自閉症朋友看似保持距離的人際關係,不表示他們不喜歡與人相處或無感於彼此間的冷暖,就好比糖尿病患者凍得發紺的腳趾,雖然患者尚未覺察傷口,不會喊疼也說不出痛,但實際上有血有肉的雙腳早已佈滿了情境中不小心留下的傷害,在自閉症朋友的心裏,隨著成長圈劃的累累傷痕,是不明白的旁人所烙印下無心的錯待。
我們除了等待時間修復人與人之間的害怕之外,多了解和認識自閉症朋友,是在安全感回來之前,你我可以共同努力的付出。
(本文同時刊登於蘋果日報103/05/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