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心智障礙孩子而言,與人互動溝通時能言辭達意、符合情境乃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訓練;更遑論能開口〝對話聊天〞。本會多年來發展AAC(輔助溝通系統),聘請二位專業的語言治療師發展近千位的心智障礙者溝通能力,幫助孩子利用肢體語言(如:手勢、表情)、圖卡、文字、注音符號、照片、手語、溝通輔具或電腦做為語音輸出媒介,就是要孩子能把話說得清楚,意思能表達明白,情緒才能相對穩定。
因此,語言治療師為每一位服務使用者量身訂作、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溝通方式,例如:訓練自閉症孩子,前題是要先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做為增強物,有了學習動機,搭配視覺提示,口語訓練才能事半功倍;腦性麻痺孩子在口或手的控制方面有高度困難,他的回應方式往往需要細心觀察,有時只是一個不留意的眼神或表情,稍縱即逝。這些經驗往往需要專業又資深的語言治療師長期與學員相處,才能完善的評估、訂定適合的支持策略,再與其他治療師、教保員一起設計在日常活動及課程中,誘發使用AAC的情境或機會,才能快速的看見進步。
腦性麻痺的小俊約在2歲半左右進到愛智發展中心,面對新環境、陌生老師及同學,加上嶄新的療育課程,一直用哭嚎來面對,情緒張力極大,又不擅表達自我,也討厭做任何事情。小俊的口語跟肢體動作沒辦法跟上認知理解,常會因無法表達或是復健的動作做不到而生氣、哭鬧長逹一個鐘頭,讓團隊很傷腦筋。
耐心等待的果實是甜美的
面對小俊的哭鬧,老師選擇用耐心等待,一開始,小俊並沒有融入課程中,只是在旁邊看著同學上課,老師讓他先適應學校的作息後再誘導他融入。當老師指到牛奶圖片時,小俊會發出ㄇㄡ ㄇㄡ的聲音,老師再引導他仿音「牛奶」,慢慢的藉由圖片輔助,讓單音加長成片語或短句,後來老師再使出法寶-拿出「九句話溝通器」,搭配上面的照片提示,幫助小俊正確按壓老師提問的答案欄格,立即獲得溝通器的聲音回饋,使得小俊能夠馬上修正自己的發音,同時提升正確率,增加他參與課程的信心。經過二年的反覆訓練,小俊的口語已漸漸出來,媽媽大受鼓勵,更積極帶小俊接受療育課程。
有刺激就會有反應
老師也會運用很多情境,比如音樂課、休閒課、說故事時間等,刺激他說話,不知不覺中他都在學習。媽媽看到小俊的進步,想擴大他的生活圈和經驗,於是老師鼓勵媽媽帶孩子去逛大賣場,賣場就是最好的生活教室,它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元的感官刺激,小孩置身環境中也會好奇的探索,眼神代表溝通意圖,當小俊的眼神一直停留在麵包上,媽媽就問他:「小俊想吃麵包嗎?」再引導他說出來,通常這樣的學習效果神速。
小俊雖然才四歲半,終究要離開中心、轉銜到一般幼兒園,因此老師認真的示範指導教媽媽,媽媽也很積極學習,相信有媽媽的努力,小俊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留言列表